脱贫攻坚战中,培育电商服务贫困地区的能力,以电商促脱贫是一种有效手段。省工信委联合相关部门,以“豫货通天下”活动为载体,通过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电商,助推当地农业发展、工业升级,从而实现由“输血”扶贫到“造血”发展的转变,让电商富民惠及更多群众。
以电商惠农让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6月18日,记者来到嵩县旧县镇河南村,村里有个占地700多亩的苗木基地,这是中国花木网联合紫田农业共建的线下基地。基地的对面是一个易地搬迁扶贫社区,里面安置搬迁群众400多户。村民赵冬芹从20里外的深山搬迁而来,现在她每天可以到苗木场干点杂活,每月差不多有1000元的收入。因为离家近,干活也不耽误照顾孩子上学,这份工作对她来说已算不错。基地经理郭学文介绍说,苗木基地直接带动附近200多村民就业,月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并带动当地农民新建设花卉苗木基地3000余亩。
作为电商平台,除了带动周围的贫困户种植花木和就业外,中国花木网更擅长帮助种植户联系客户,把嵩县的苗木销往各地。现在全国市场上70%的巨紫荆、青榨槭、血皮槭都来自嵩县,这其中,90%都是通过花木网促成的交易。
位于郑州的中国花木网,是省工信委认定的河南特色电子商务平台,今年还荣获了“全国网络信息化企业参与网络扶贫‘双百’项目”。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是通过“互联网+苗木”的方式服务三农、助力扶贫攻坚。自2015年启动中国花木网线下服务中心建设以来,在河南洛阳、鄢陵以及全国七大苗木主产区开展扶贫工作,为当地育苗户免费开设店铺,搭建网络销售平台,免费网络推广。针对不懂互联网的贫困户,公司人员还到育苗地帮助免费开店铺、设计网页等服务,带动了一批农民通过种植苗木致富。
电商扶贫,可以说为农民直接进入市场打开了另一扇门,也为贫困县整合本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建立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供了新的途径。
摘自《大河报》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7-06/22/content_157734.htm
6月18日,记者来到洛阳嵩县旧县镇河南村的紫田农业的花木农场中,来自龙潭大队的贫困户宁彦峰正和几个老乡一起在田间除草。由于早年腰部受伤,宁彦峰干不了重活只能在附近打些零工。“腰受伤地里重活干不了,多亏了紫田农业的花木农场,生活有了保障。”宁彦峰告诉记者。
像宁彦峰这样的贫困户在紫田农业花木基地就业的还有几十户。据紫田农业的相关负责人郭学文介绍,作为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近年来紫田农业通过互联网电商打开了花木等经济作物的销路,广西、新疆、东北甚至国外的客户都通过网络在他的农场下订单,他还带动周边的农户或是贫困户农民种养花木,签订购销合同,为他们提供技术、种苗等便利。
记者注意到,紫田农业二期基地正好位于洛阳市国家级贫困县嵩县,基地对面社区是国家重点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社区,河南社区(位于嵩县旧县河南村)的贫困户到基地就业十分方便。据统计,紫田苗木基地直接带动农民就业300人,农民月平均增收1500元左右,并带动当地农民新建设花卉苗木基地3000余亩。
而郭学文赞不绝口的电商平台正是河南度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国花木网。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国花木网在全国七大苗木产区成立花木网服务中心,累计为10万个育苗户提供网络推广和产销对接服务。“电商除了带动周围的贫困户种植花木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中国花木网,帮他们联系到全国各地的客户,把嵩县的苗木销往全国。现在全国市场上70%的巨紫荆、青榨槭、血皮槭都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嵩县。”郭学文自豪地对记者说。
无论是嵩县的花木种植抑或是西华县的成衣生产,在扶贫中都可以归纳为“贫困户+龙头企业+电商”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让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的纵向协作,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其提供培训和技能支持,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贫困户还可以借助龙头企业的资金优势、行业优势、品牌优势,共同分享产业链收益。